为进一步提升“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课”)教师教学能力和育人水平,促进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深度融合,进一步丰富教学案例,优化教学手段,增强课程教学效果,6月11日至13日,马克思主义学院“纲要课”教研室组织全体任课教师赴南京集中开展专题实践教学研讨。
11日下午,教师团队奔赴南京博物院参观历史馆、非遗馆等,重点参观具有抗日历史纪念意义的若干近现代文物。1945年9月2日,日本投降签字仪式在美国“密苏里”号军舰上举行,美国海军五星上将切斯特.威廉.尼米兹代表美国签字,签字用笔是旅美华侨胡筠庄所赠;仪式后,尼米兹将笔还赠胡筠庄。当年签字的笔现藏于南京博物院,笔杆一侧刻有尼米兹名“ADMIRAL CHESTER W NIMITZ”,另一侧刻有“VICTORY PEN”字样,即“胜利之笔”。1945年9月9日,中国战区日本投降签字仪式在南京中国陆军总司令部举行,时间定格在9时,“三九良辰”表达了中国人民渴望长长久久和平的心愿。会场所用桌椅、笔墨、旗帜、挂钟等珍贵见证物,现藏于南京博物院。老师们仔细端详上述系列文物,聆听讲解员细致讲述,现场讨论,并一致认为,作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珍贵见证物,会场用钟和“胜利之笔”等极具代表性,名副其实。
12日上午,教师团队集体参观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纪念馆坐落在南京市江东门,这里曾是侵华日军集体屠杀遗址及遇难者丛葬地,是中国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首批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首批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名录,也是国际公认的二战期间三大惨案纪念馆之一。1937年12月13日至1938年11月,侵华日军攻占南京后制造惨无人道、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暴行,30万同胞惨遭不幸,让世界震惊。纪念馆的整体设计形状为“和平之舟”,像是一座拔地而起的船头造型。纪念馆前半部寓意为“白骨为证,废墟为碑”;后半部分体现了“人类家园,走向和平”。习近平总书记参加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会时指出,要“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
13日上午,教师团队来到总统府实地参观。总统府的前身是两江总督的府邸,后来成为洪秀全的行宫,1912年孙中山先生在这里就任大总统,总统府开始成为中国近代历史的中心。整个办公楼里没有打字机,文书处工作人员办公桌上摆放的都是文房四宝,毛笔挥洒的俊美楷书让人印象深刻。
13日下午,“纲要课”教研室以“近现代历史调研”为题召开实践教学研讨。教研室主任罗建博士首先带领老师们一起简要回顾了三天以来的所见所闻所感,从“纲要课”教学设计的角度阐述了理论教学与实地调研的内在联系,强调要以马克思主义历史观、认识论、方法论的高度来重新认识“纲要课”。易忠琴认为青年师生都应该认真学习中国的近现代史,才可能认识到今天和平美好生活的来之不易,从而增强历史自觉。王小璐提出,实践教学过程中涉及到的相关素材是第一手的,完全可以而且应该及时融入到课程教学环节,更好引导学生更好理解课程所学。其他教师也都踊跃发言,分享个人的收获和体会。大家一致认为,实践教学研讨促使老师们有机会近距离“触摸”到了相关的文物、照片、档案、历史证言、影像资料等,更加深入认识了中国近现代历史的特殊时期,一定程度上提升了老师们的历史认知能力和教学实践水平,有助于凸显“纲要课”教学的实效性和时代性,更进一步提升课程教学及实践教学的针对性和感染力。(通讯员汪依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