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喻芙蓉)为更好探寻中华文明的起源,考察“两个结合”的实践典范,追溯中国文字演变轨迹,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为实践教学提供更多源头活水,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6月21 -23 日赴河南安阳殷墟博物馆、红旗渠、中国文字博物馆等地开展实践教学活动。副院长李兴美、教研室主任蔡赟玥带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教师团队全员参加。
21日下午,教师团队抵达殷墟博物馆。殷墟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标识,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献可考、为考古发掘和甲骨文所证实的商代晚期都城遗址,被誉为中国现代考古学的摇篮。殷墟博物馆以《诗经·商颂》为源,以绿野草台、鼎立大地、层叠深邃、青铜装裹为形,在外景上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展览布局上聚焦“伟大的商文明”主题,借助造型奇特、数量众多的青铜器、陶器、玉器、甲骨等文物,全方位再现了商代繁盛的城市文明、完善的礼乐文明、发达的青铜文明、灿烂的文字文明以及高超的手工业技术等,展出的众多千年文物有力印证了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与中华民族的生生不息,生动呈现了商文明对于中华文明乃至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车马馆的考古工作以“现场直播”方式传递出“殷墟考古近百年才发掘百分之五”历程,现场人员无不驻足观看、啧啧称奇。
1969年红旗渠分水闸通水庆典照片 今天的红旗渠
22日上午,教师团队驱车100余公里奔赴位于安阳林县的红旗渠开展实践考察。进入林州市地界,远望绵延不绝的太行山时,老师们纷纷表示记忆深处的文字和历史自动唤醒,身为中国人的自豪感愈发强烈。伴随着阵阵感叹与对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太行山记忆点滴,教师团队抵达红旗渠。1960年,林县(今林州市)拉开“十万大军战太行”序幕,10万人历时近10年,绝壁穿石,挖渠千里,终于在1969年建成了盘旋于太行山腰1500公里的“人工天河”红旗渠,创造了举世瞩目的人间奇迹。震撼于红旗渠壮观的同时,老师们表示,林县人民当年对水的渴求超乎想象,亲临实地才能体会60年代修建红旗渠的艰难,感动于中国人改天换地的伟大力量,明白了愚公移山的精神实质。站在分水闸口,恍惚“换了人间”,幸福的感觉油然而生,神话里的中国与社会主义的中国在红旗渠实现了高度融合,来的真实而又踏实。2021年,“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被纳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2022年10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红旗渠指出“红旗渠就是纪念碑”。
23日上午,教师团队来到中国国文字博物馆开展实践研学。202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指出,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文字之于中华文明,正是中华文明经久不息的重要原因。3000多年前,商人在我们脚下这片土地上创造出甲骨文,是迄今为止中国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成熟文字系统,是我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借助博物馆讲解员的逐一介绍,老师们改变了对于甲骨文碎片化的固有印象,初步形成了对汉字的演变体系化的认识,收获满满。
随后,“新思想”课程教研室主任蔡赟玥召集了全体教师开展实
践教学研讨会(室内),对此次“安阳行”实践学习的重点环节开展研讨与交流,强调要理论联系实际,历史照映现实,学思结合,学以致用,合理选用新鲜素材融入今后的教学环节,力求提升课程教学的感染力和时效性。 老师们也积极发言并一致认为,参观学习过程印象深刻、感触良多,特别是对于对中华文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成就倍感自豪和骄傲,作为中国人、作为共产党员、作为新时代高校一线思政课教师自当不负使命,砥砺前行,为中国式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尽心尽力、添砖加瓦。
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祝璇指出,学校和学院历来重视和支持老师们“走出去”开展有组织的主题实践教学活动。老师们此次出行重新学习和回顾了习近平总书记在安阳考察时的讲话批示指示精神,与“新思想”课程教学内容和实践需求高度吻合,为老师们探寻中华文明和中华民族精神的溯源,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目标提供强劲精神动力。全体教师都要更深地学习认识理解中华文明,启迪智慧,古为今用,为更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宝贵借鉴。 (马克思主义学院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