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关于“创新爱国主义教育和各类群众性主题活动组织机制,推动全社会崇尚英雄、缅怀先烈、争做先锋”之根本要求,为推动我校思政课教师真学真信、率先示范,同时为思政课实践教学创新提供更多鲜活素材,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团队近日赴西安、延安等多处红色楼堂馆所开展考察学习和实践研学。
13日上午,教师团队抵达位于市区北新街七贤庄的八路军西安办事处纪念馆。“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中国共产党在此设立了红军联络处,后改为八路军驻西安办事处。周恩来等多次来此指导工作,1946年9月办事处撤回延安。讲解人员介绍,纪念馆1959年初建成,1988年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馆内目前仍保留了接待室、救亡室、会客室、住房、库房、厨房、电台室、译电室、机要室和中共重要领导人的住处等旧址,老师们不时驻足观看,并仔细聆听讲解人员介绍馆内收藏的文物、资料、回忆录、照片等。馆内设置了红色主题放映室,现场播放的“红色记忆”影像资料生动展示了办事处1936-1946年间作为“红色堡垒”、“红色兵站”、“红色桥梁”的历史。
14日上午,教师团队奔波40余公里,来到西安市临潼区秦陵镇骊山北麓,进入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秦始皇陵考古遗址公园、骊山园等开展现场参观考察。据馆内讲解人员介绍,博物馆1979年10月1日正式开馆,与骊山园合称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其中,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是世界第八大奇迹,展示了埋藏地下两千多年的秦国大军,包括陶俑、陶马等近8000件文物,展现了秦朝的军事力量和文化艺术。老师们认真参观了秦俑一、二、三号坑,并不时同讲解人员交流互动,提出问题,多人在讲解人员的指引下拍下了有特点的展品。金耀宇老师表示“8月份正值酷暑节气,但丝毫不影响这么多人来看兵马俑,彰显了它的历史价值。大家都知道来参观会很挤,可还是愿意来,而且天天都是如此火爆,显示了强大的新引力,感觉非常震撼。”讲解人员介绍说,由于各种复杂原因,兵马俑需要很多专家开展大量修复工作,十分考验人的耐心,极需匠人精神,这也正是精雕细琢出精品的最好见证。博物馆镇馆之宝的“跪射俑”却是唯一的一个没有经过人工修复的兵马俑,保存完好,令人啧啧称奇。老师们纷纷表示,作为中国古代陵墓中的守护神,兵马俑展现了古代士兵的生动形象,特别是每一个兵马俑都独一无二,细腻的表情和精细的装备展示了古代工匠的技艺和智慧。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数量众多,而且千人千面、动作各异、栩栩如生,再现了当年大秦帝国的雄伟气势,展示了中华民族的聪明智慧,彰显了独特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为后人提供了理解中国古代社会和文化的一个特殊重要的“窗口”。
15日上午,教师团队来到西安事变纪念馆(张学良公馆)、杨虎城止园别墅,详细了解西安事变的历史真相。1936年12月12日,为挽救民族危亡、劝谏蒋介石改变“攘外必先安内”的既定国策、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张学良、杨虎城毅然在临潼扣留了来陕督战的蒋介石,提出了抗日救国八项政治主张,逼蒋抗日,这就是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在中共中央和周恩来等人的努力下,蒋介石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等六项主张,为“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奠定了基础,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准备了必要的前提,成为由国内战争走向抗日民族战争的转折点。 两处纪念馆(园)均展示了不少珍贵的藏品文物,老师们现场仔细查看,不时询问讲解人员,并一致表示要铭记西安事变及和平解决的历史功绩,传承和弘扬西安事变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随后,教师团队全体成员集体奔赴革命圣地——延安。
在延安革命纪念馆,老师们首先在馆内一楼大厅伟人雕像前面驻足,仔细观看和感受伟人的风采,并全体合影留念。随后,老师们认真观看侧面大屏幕播放的“中共中央在延安十三年”影像资料,并不时轻声讨论和交流。紧接着,老师们登上二楼,按时间顺序查看馆内展示的自1935年到1948年延安革命时期的各种珍贵的历史照片、军事地图、武器实物、动态模拟、视频资料等。历史选择了延安,延安铸就了辉煌。作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政治指导中心和中国人民解放斗争的总后方,作为中共中央的所在地,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十三年波澜壮阔光辉岁月铸就了中国共产党百年历程中的伟大史诗,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中的不朽篇章。
在延安革命纪念馆一墙之隔的八路军总司令部王家坪旧址,老师们重点参观了庆祝抗战胜利大会(大礼堂)旧址。就在这里,军委和总部领导军民坚持八年抗战,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军队对解放区的“全面进攻”,并为战胜其“重点进攻”作了充分准备。讲解人员介绍,1947年3月国民党占领延安后,这里的部分建筑遭到破坏,1949年按原样进行了修复。罗琴老师感慨说,会场内的摆设与课堂教学内容非常吻合,尽管时隔多年,但现场展示的红色旗帜依旧鲜艳、口号标语等依旧触及内心,恍惚跨越时空、直接对话历史。汪依柔老师表示,老师教育学生认识历史、尊重历史,老师自己首先要了解历史、敬畏历史,才能有感而发、触景生情,才能引导学生从历史中汲取宝贵力量,主动投身新时代的伟大实践。
随后,教师团队来到杨家岭革命旧址,重点参观中央大礼堂、中央办公厅楼和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刘少奇旧居及毛泽东和斯特朗谈话的地方、毛泽东劳动过的菜园等。1938年11月至1947年3月,毛泽东等中央领导和中共中央机关在此居住。这期间,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继续指挥抗日战争敌后战场并领导了解放战争,领导了大生产运动和整风运动,召开了党的“七大”和延安文艺座谈会。讲解人员介绍,除中央领导人居住外,中央办公厅、组织部、宣传部、统战部、职工运动委员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妇女运动委员会等中央机关和组织也都分布在这里。吴荣超老师表示,在当年物资紧缺、条件艰苦的特殊时期,伟人们的旧居地处窑洞,但丝毫不影响革命事业向前推进,“革命理想高于天”,这种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爱国主义信念、为民服务初心值得永远传承,永不过时,历久弥新。
最后,教师团队来到枣园革命旧址,依次参观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刘少奇、任弼时、张闻天旧居、中央军委枣园作战室及中共中央书记处小礼堂、《为人民服务》讲话台和幸福渠。讲解人员介绍,砖木结构的书记处小礼堂坐落在园区中央,当年是中央书记处会议室,也是俱乐部,著名的重庆谈判决策就是在这里确定的。1944年9月8日,毛泽东在中共中央直属机关为追悼张思德召集的会议上,发表了著名的《为人民服务》,讲话台即位于枣园后沟口。幸福渠标识牌位于园区右侧靠近山坡处,水渠从延园中间穿流而过,渠长6公里,由枣园、裴庄两乡群众及陕甘宁边区建设厅联合投资,附近群众和部队战士、中央机关工作人员共同参加修建的,建成于1940年4月,可灌溉土地80多公顷。因这条渠把枣园川的旱地变成了水浇地,庄稼连年丰收,群众给它取名为“幸福渠”。老师们都注意到,枣园种植了数量众多的枣树和梨树等,树上已挂满青色的果实,尽管未到彻底成熟,但已预示了指日可待的丰收和甜蜜。吴雪纯老师表示,以前得益于众人合力建成幸福渠,后来有了幸福渠引水灌溉庄稼和枣园,今天的枣园结出累累硕果回报朴实憨厚的父老乡亲,这是革命的初心,也是勤劳的写照,更是奋斗的归宿。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示,“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上思政课不能拿着文件宣读,没有生命、干巴巴的。广受追捧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数量众多的红色楼堂馆所思政课素材,正是亿万中国人已经书写和正在书写的光辉历史和时代篇章。在这里,有历史的英雄,也有英雄的历史,更有“第二个百年”新征程上的勇毅担当和阔步向前。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祝璇教授强调,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要求统筹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为高校思政课教师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特别是实践教学创新提供了新的遵循,为开辟立德树人新路径、探索铸魂育人新模式指明了新的方向。下一阶段,全体思政课教师都要重新审视自我,勇敢担负起时代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积极助力健全和创新爱国主义教育主题活动组织机制,带头推动全社会行成崇尚英雄、缅怀先烈、争做先锋的良好风尚,始终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根本导向,为培养投身以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的应用型人才做出积极贡献。(马克思主义学院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