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易忠琴)“当无人机掠过梯田时,螺旋桨掀起的不仅是气流,更是传统农业与数字时代的对话。”4月27日,在武汉交通职业学院点点飞创无人机产教融合实践中心的会议室内,马克思主义学院师生团队化身“科技观察员”,以实地采访方式深度探访低空经济如何重构乡村生产场景。这场围绕“三创赛”备战的调研活动,因一场场“记者式追问”与“实践者应答”碰撞出创新火花。
对话行业观察者:无人机政策环境与发展前景
针对学生们对于无人机发展前景的困惑,负责人表示:诚然,以无人机为依托的低空经济行业很“新”,但目前低空经济已被正式纳入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无人机产业作为其核心载体迎来政策红利期。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推动低空经济安全健康发展,多地政府将无人机纳入智慧城市基础设施规划,探索建立“城市空中交通(UAM)”试点,发展前景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一派良好。
解密“天空农机”技术赋能,探讨无人机在农业中的核心作用
“有什么用?”一向是新技术问世时不可回避的基本问题,无人机亦不能幸免。在负责人的带领下,师生团队来到荣誉墙,阅览无人机在新时代的“有用”时刻:是抢险救灾的空投、是山上经济的搬运兵、是勇闯无人区的摄影师……过去人力无法抵达的地方,无人机作为人类科技的新结晶一一替人类抵达,如是“有用”。
算清“低空经济账”,新农人如何通过无人机创收?
“带动乡村振兴,说白了就是一本‘经济账’——投入产出比算不明白,再好的技术也只能躺在实验室。”在乡村振兴与低空经济研讨会上,学生领队陈高仁的提问直击痛点。当无人机从“实验室黑科技”走向田间地头,如何让农民真正赚到钱?答案藏在“作业效率革命”里:在四川大凉山核桃种植区,90后飞手阿依木呷的账本清晰可见:传统人工喷洒农药,200亩核桃林需8名工人耗时5天,人工成本超1.2万元,且存在漏喷、重喷问题;而今,他操控的无人机2小时即可完成全覆盖作业,每亩服务费仅收18元,单日净收入突破3000元。“关键不是省人工,而是抢农时”——无人机可24小时贴地飞行,在病虫害爆发期实现“48小时黄金防控窗口期”内全域覆盖,避免果树减产30%以上的风险,这相当于为农户额外“赚”回一季收成。
“这次采访让我明白,创新不是拍脑袋,而是要踩在泥土里找痛点,从国家政策中找方向。”作为本期三创赛项目负责人,陈高仁带领团队设计的“低空经济+人才培养”方案,正是基于此次调研中农村劳动力短缺问题,以及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带动乡村振兴”政策号召的需要。项目指导教师刘冰指出,从提问者到实践者的角色转换,正是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生动注脚。刘老师表示,项目团队计划将此次调研成果转化为“无人机+乡村新质人才培养”商业计划书,冲击全国大学生三创赛产业命题赛道。(马克思主义学院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