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论文写在鄂西北大地上 ——汉口学院师生探寻油橄榄与香菇的“绿富”密码
日期:2025-07-06  发布人:马克思主义学院  浏览量:350

(通讯员 花志伟、冯露、曹亚舟)近日,汉口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青·筑梦乡兴”社会实践队深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湖北省十堰市郧阳区,聚焦当地产业驱动生态修复与乡村振兴的协同发展范式开展专题实证研究。实践队深入调研并系统解构了油橄榄产业在石漠化治理、产业链构建与农户增收中的耦合机制,聚焦油橄榄和现代化香菇两大特色产业,探寻生态修复与乡村振兴协同发展的绿色密码,以实际行动践行“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理念。

油橄榄:石漠荒山披绿生金的奇迹

实践队首站攀上郧阳区大尖山,实地考察曾经的荒山如何变身为郁郁葱葱的“东方橄榄园”。面对层叠梯田上的橄榄林,实践队师生通过走访农户、企业负责人和技术员,深入了解了这场绿色变革背后的科技力量。橄榄园带头人朱瑾艳介绍,园区2018年开始引入耐旱油橄榄品种,综合运用土壤改良和精准滴灌技术,硬是在贫瘠的石漠化土地上开辟出勃勃生机。短短四年,这片橄榄园年产鲜果超3000吨,带动周边1400余户农民显著增收,生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

                          图:湖北鑫榄源油橄榄科技有限公司交流中心运营经理张小平就公司发展历程跟实践队成员做详细讲解

 

为探寻油橄榄扎根郧阳的“基因”,实践队专程参访了湖北省油橄榄产业技术研究院,梳理了一段跨越甲子的“绿色接力”:1964年,周恩来总理从阿尔巴尼亚引种了一批油橄榄苗种,其中有400株落户湖北郧阳,肩负着守护丹江口水库“一库清水”的重任。后来,科研人员发现郧阳气候与地中海橄榄产区高度契合后,在国家政策支持下,历经“三起两落”的引种科研攻关艰辛探索,,郧阳地区最终成功推广种植油橄榄64万株。实践队师生特别瞻仰了园中千年古橄榄树,感悟于生态发展的历史纵深。

香菇产业:科技赋能传统农业的现代化之路

在龙韵村及周边区域,实践队开展了实地走访、入户访谈、问卷调查,详细了解该村在党建引领下推动特色农业发展和生态保护的成功实践。行走在整洁的村道上,实践队与村民亲切交谈,感受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果。

在香菇基地内,从菌棒自动化生产、智能化温控养菌棚,到高效节能的烘干车间,科技的力量让传统产业焕发新生。实践队成员顾佳、苏清烨、李玉玉等详细询问了香菇产业的生产规模、市场销路、联农带农机制及绿色低碳技术应用,并与企业进一步探讨了如何提升附加值、延长产业链、打造区域品牌等。“课本上讲的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在这里得到了最直观的印证。小小的香菇,背后是庞大的产业体系和科技支撑。”李玉玉感慨道。

             图:实践队成员在郧阳区现代化香菇种植基地内,认真聆听技术人员讲解菌棒制作、温控管理等智能化生产工艺

青春实践:将智慧与汗水融入绿水青山

“这次实践让我们真切触摸到了科技赋能生态治理、产业振兴乡村的蓬勃脉动。”实践队长江雅韵在总结中表示。调研期间,团队成员坚持每日整理笔记、汇总数据、讨论分析,积累了丰富的一手素材。

“亲自走进乡村,才能深刻理解‘两山理论’的复杂性和重要性。龙韵村和油橄榄基地的探索实践,为我们提供了最生动的思政课堂素材。”成员张芊芊深有感触。另一位成员表示,“走出象牙塔,在乡土中国里去读懂时代、读懂人民,才能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绿色发展伟业的中国梦。”

                                                                         图:实践队成员在龙韵村做调研

据悉,实践队后续将对此次调研数据进行深度挖掘和系统分析,聚焦两大产业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撰写高质量调研报告和政策建议,为郧阳区乃至类似生态脆弱区的绿色发展与乡村振兴提供智力支持和实践方案。大家纷纷表示,将积极宣传推广郧阳经验,呼吁更多青年学子投身乡村广阔天地,在服务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的伟大实践中贡献青春力量。

 

审核人:吴曼曼、王小璐、蔡赟玥、李兴美

 

收藏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