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员丽斐)为掌握2025年秋季学期“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以下简称“德法课”)的教学运行动态,搭建师生高效沟通桥梁,持续规范课程教学管理、提升教学质量,按照学校整体工作要求及学院工作部署,马克思主义学院“德法课”教研室11月3日在2518教室召开秋季期中学生座谈会。来自全校2025级各专业班级的40余名学生代表、部分授课教师受邀参会,“德法课”教研室主任罗建主持。

座谈会伊始,罗建代表学院欢迎全体学生代表参会并强调,“德法课”作为大学新生接触的首门思政课程,是帮助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树立正确“五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法治观、道德观)、厚植家国情怀的关键载体,对学生成长成才具有不可替代的指引意义。同时,他真诚呼吁学生代表秉持客观公正的态度,全面反馈各班在德法课学习中的课堂状态、师生互动频率、教学设备使用情况,如实评价授课教师的教学风格与教学水平,并积极提出改进建议,为学院和教研室后续工作提升提供依据。

交流研讨环节,各专业学生代表们围绕“德法课”教学展开热烈讨论,结合自身学习体验各抒己见,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建设性的意见与建议。针对课程内容与教学形式,学生代表普遍认为,当前“德法课”的理论讲解需进一步贴近现实,建议教师在教学中结合当下社会现状与社会热点事件开展案例分析——例如将近期社会关注度高的法治实践案例、道德模范事迹融入课堂,让抽象的理论知识与鲜活的社会现实相结合,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课程内容;多位学生代表提出,教室的设备卡顿播放软件较少、室内光线过于明亮等具体问题,教研室都一一做了记录;还有学生代表提出,希望通过增加课堂小活动提升课堂活跃度,如围绕课程重点主题开展小组辩论赛、情景模拟演示、主题分享会等,让学生从“被动听讲”转变为“主动参与”,增强学习的积极性与代入感;此外,还有学生代表建议增加课程教学相关的视频资源,如引入优质思政教育纪录片、政策解读短视频、课程知识点动画等,通过丰富的视觉化素材弥补传统讲授的局限,进一步提升教学吸引力与教学水平。

青年教师吴曼曼认真倾听学生代表的反馈后,结合自身课堂教学经验与学生课堂表现,与学生代表展开深度交流。她表示,学生提出的互动需求与教学建议极具参考价值,后续教学中,将探索更灵活的互动模式——例如采用“随机提问+小组抢答”“课堂任务即时反馈”等方式,鼓励更多学生主动参与课堂互动,尤其关注性格内向或坐在教室后排的学生,通过设计分层互动任务、给予及时鼓励等方式,调动其参与积极性,进而增强课堂教学的互动性与实效性,让课堂真正“活”起来。

在系统梳理学生代表提交的书面意见与现场发言后,罗建做总结发言指出,学生代表反映的情况客观真实,指出了当前“德法课”教学中存在的优势与不足,为后续教学改进提供了清晰方向。后半学期,教研室将组织全体授课教师深入研讨学生提出的建议,一方面继续保留教学中的优秀做法,另一方面针对反馈的问题制定具体整改方案,形成全员参与、齐抓共管的教学改进合力,持续推动德法课教学质量与课程建设水平再上新台阶。
(审核人:吴曼曼、王小璐、蔡赟玥、李兴美)